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几十年高速增长的第一功臣,现如今却濒临死亡,导致GDP增长率逐年下降,经济进入结构性下行阶段,经济局面越来越惨。最近媒体报道,仅东莞的台资企业就比以往减少了一半以上,仅存的企业和工厂也是“熬一天算一天”。这条新闻一出,包括国台办在内的官方机构纷纷跳出来高调批驳这一说法,表示形势其实一片大好。可我总觉得,他们跳的越高讲的越激动,越说明问题的严重。
很多人对此满不在乎,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,一直都有层出不穷的企业获得巨大成功。这是废话,从微观上来分析,总能找到很多例子来证明新常态下有人成功,例如创业获得巨额风投、一夜暴富。美国大萧条时代、次贷危机时刻,也照样有人大赚特赚。
但是,微观上的案例并不代表宏观上的经济大势。恰恰相反,正因为大趋势越来越坏,才有少数人能把握机会,从中获利,甚至发国难财。而这些人,也往往本身就是既得利益或处于资讯渠道顶端,他们只不过变换一下姿势,调整一下体位,就能继续捞金。可是新常态底下,中下阶层的上行通道已经被堵死,大多数年轻人想分到一杯羹,难上加难。
举例而言,万达逐步放弃没落的商业地产,转战文化影视,看似非常成功,但有多少小企业说转型就能转型?万达成功的大背景,仍然是制造业与商业地产的整体不景气。制造业衰落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,很难通过文化影视的市场增长来弥补。例如制造业有数百万人下岗,可是文化影视带来的每年新增岗位远远少于这个数字。
更何况,影视圈也同样不景气。2016年中国的电影总票房455亿,远远低于年初的600亿目标,比去年仅增长3.7%,其中国产影片总票房下跌了7亿,给所有沉浸在年均30%增长速度的影视界泼了一盆冷水。
看好中国经济的人士有一个他们口中的灵丹妙药,那就是所谓的拉动内需,促进消费。我记得多年前中学课本里就不停的强调过这一点。现在大家越来越意识到,靠投资拉动的经济,产能不够,成本又过高,不能持久。无论是美国、日本,还是欧洲国家,都属于消费型经济体。未来中国只有靠14亿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,才能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繁荣,才能带动GDP的高速增长。
中国消费力不足的根本原因,或者说GDP每年下滑的原因,在于老百姓的财富增长速度下滑,资金压力又大(如通货膨胀、汇率贬值、城市和农村中低收入者的生存压力等等)。想解决这一问题,必须实行从上至下的财富大转移,对垄断国企和央企进行大面积私有化和股份化改革,向这些企业注入市场活力,引入竞争机制,老百姓也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。只可惜,这样做潜在的政治风险,阻止了当局的前进步伐,只能搞个供给侧改革意思一下,私底下仍然靠投资和印钞来粉饰太平。
所以说,继续靠投资拉动经济,无法有效转变成消费型经济,那么结果就是债务不断累积,最终爆发危机。2015年,中国债务已经达到GDP的247%,国际上不少经济学家都很忧虑。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,信用债市场实质性违约总量接近去年的三倍,其中将近70%来自央企和国企。
很多人,特别是经济部门的官员和所谓的专家,以中国家庭储蓄率高为理由,证明债务问题不大。可是,储蓄率高与债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,历史上有的国家储蓄率高的同时债务压力高,最终还是过上了痛苦挣扎的日子。
看好中国经济的人士还有一个灵丹妙药,那就是所谓的产业升级。产业升级理论上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,增加企业经济效益,增加员工收入,不再是代工厂,而是生产创新产品。这个看似一劳永逸的办法,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是不容易实现的。
首先,不少地方的产业升级都是国家主导,是领导一拍脑门的结果,并不是企业自己针对市场需求做出的决策。同时,体制偏爱比民企效率更低、更听上级指挥的国企和央企,他们投资的所谓产业升级,效果可想而知了。
其次,新型经济属于制造业的一种消费形式和支付手段的变化和转移,本质上你对消费品的需求并没有显著增加。例如互联网+,你只是不再去商店和超市购物了,改成网上购物了,可是你生活上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有明显增长,你的收入增长水平也无法支撑那种明显增长。没有互联网时,你也许会去商场买一个空气净化器;当出现了淘宝,你不可能为此再多买几个。
为什么商业地产现在不景气,为什么他们认为马云盗走了他们的客户?美国的互联网购物远远比不过中国,但是美国的消费水平却远远高于中国,那是因为美国佬喜欢推着车全家人在大商场里晃来晃去。你周末去遍布美国和加拿大的Cotsco连锁超市转一圈就知道了,人声鼎沸,从早到晚。
不过不得不说,现在倒是有一种消费促进了——境外消费。先富起来的中国城市有钱人在出境游时的开销频频打破纪录,差点把日本商店抢空。国内的企业看在眼里,只能干着急。
总之,由于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和经济全方位改革,依然靠基础设施的投资和不停的印钞来刺激经济,最终的结果就是现在的制造业一片狼藉,消费持续低迷,债务不断攀升,汇率不停下跌。过不了几年,中国GDP的增长就会降到3%以下。
你也许会说,发达国家也只有这个增长水平。可别忘了,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,可是中国处于发展阶段,面临各种压力,即使未来2-3%的增长率,这个国家也难以承受,经济发展笃定陷入难以避免的停滞乃至混乱。
基于目前经济形势和政策,公子犯堂对未来做出如上的预测。对不对,到时候就会见分晓。
2017年1月12日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