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台湾有一条新闻说,蔡当局在试图删减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比例。
读过公子犯堂《中国通史系列》的读者,一定会感到非常诧异。我公子沈在文章里不停地引用《资治通鉴》和《二十四史》原文,理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,怎么会支持小蔡去中国化?
首先我要讲清楚,“去中国化”本身定义不清,根本就是一个被炒作起来的假议题。
对台湾学生来说,加强本土教育和本土意识,多了解“生我养我”的台湾本土的历史、文化和精神,无可厚非。
好比是四川学生就应该了解一些巴蜀文化,山东学生应该了解一些齐鲁文化。连“三星堆”都不知道的四川人,称不上合格的四川人,只能说明这是本土教育的失败。
除非你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,或者你对台湾属于中国一部分的事实不自信,你才会反对人家加强本土化教育。
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,再怎么本土化,它也飞不到月球上去。
退一万步讲,删减文言文的行为也不能等同于“去中国化”。只要是中文语言或者有传统文化的影子,都可以代表中国化,不只有文言文。
就像我在一开始说的,我非常支持删减文言文数量到一个合理水平。
按照台湾“课审会”这次的提议,普通高中文言文比例从原先的45%至55%会下降至30%,附录的推荐选文从20篇降为15篇。
在我看来,50%左右的比例确实太多,令学生学习古文的机会成本过高。例如,目前台湾仅高一年级的《翰林版国文课本》就有22篇古文和古诗词,相比大陆的《人教版语文课本》只有8篇。
《环球时报》网站上一篇文章的标题是:《台湾删减教材文言文,年轻一代难有未来》,这种分析驴唇不对马嘴。
台湾高中古文数量删减到大陆的水平就没有未来了?难道说大陆的年轻一代因为古文学得少就没有未来?
年轻一代有没有未来,跟读不读文言文,跟读得多或少,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年轻一代是否有未来,关键要看他们是否有顺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,是否有自由开放的世界观,是否有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。
培养学生这三项重要的素质才是现代中学教育的精髓,再加上台湾文言文《课纲》所谓“培养社会伦理之意识及淑世爱人之精神”,白话文完全能做到,而且做得更深入、更清晰、更高效。
文言文既占用精力,增加负担,又与当代世界脱节,对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没有多大的帮助,它所传播出的思想甚至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。
胡适说:“今日之中国,当造今日之文学”。鲁迅也说过:“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: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,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。”
带有进步开放思想和现实意义的文言作品,只有少量民国文人写过,屈指可数,比如蔡元培的《世界观与人生观》,比如梁启超的半文半白,还算值得一读。
正如李敖所言:“不论多少老顽固老夫子抱残守缺,文言文是完了,文言文除了寿序、贺启、祭文、致敬电一套陈腔滥调外,已经越来越木乃伊”。
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古写法,真的没那么重要。
所以说,语文课上教文言文只剩下了一个作用:认识、了解、欣赏中华传统文学。这与学习书法、篆刻、水墨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作用本质上差不多。
你有在课堂上费劲啃古文的时间,还不如读点更贴近生活更有意义的白话文,或者学点英文或法文。
别忘了,教育的另一大作用是培养兴趣,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
语文课上对古文产生浓厚兴趣的同学,完全可以自己去读更多的课外书,如《古文观止》、如《古文辞类纂》,或者进入大学专攻古汉语,甚至去搞乾嘉朴学也可以,完全没必要占用珍贵的中学课堂时间。
最后,我同时也反对“课审会”通过网络投票新选出的十篇古文。台湾网民所选的文章除了少数名篇,大多都文笔很差、毫无意义,一看就是为选而选。
选一个古文名单有那么难么?还要网上投票,累不累?假设仅限十篇的话,由我给大家选个靠谱的名单吧!我没有收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,猜猜为啥?
过秦论 / 贾谊(汉)
出师表 / 诸葛亮(三国)
桃花源记 / 陶渊明(晋)
兰亭集序 / 王羲之(晋)
滕王阁序 / 王勃(唐)
捕蛇者说 / 柳宗元(唐)
陋室铭 / 刘禹锡(唐)
赤壁赋 / 苏东坡(宋)
岳阳楼记 / 范仲淹(宋)
少年中国说 / 梁启超(清)
我花了五分钟就列出了这个名单,收录有诗赋、有骈散、有铭箴、有颂论、有奏说、有序记、有碑志,样样齐全,篇篇名作,思想内容还不阻碍现代年轻人的大脑发育。
台湾教育部门争论到现在,恐怕还是政治争议的因素占了最大的比重吧!当政治影响到了教育领域,就是这个糟糕的结果。
不论台湾还是大陆的中学生,有时候都一样的可怜。
公子沈
2017年9月29日
防失联加作者微信:gongzishen2016
推荐阅读
长按扫码,支持公子原创
Comments